關于『常識』

  『常識』,指一般人所應具備且能瞭(通“了”)解的知識。翻譯職業的專業性比較強,這份工作里可以稱為常識的,通常是某一專門領域里廣受認可、無需二次核實的普通知識。本文所稱常識概指后者。

  例如,法律領域的譯員知道,right 即『權利』,指許可和保障;authority 即『權力』,指強制性力量。在法律譯員來說,兩者之間的區別屬于常識,因此原文里遇到時,往往直接得出對應的譯文,通常無需二次核證。但是,對于其他領域的譯員,恐怕需要進一步查詢法律工具書和平行文本,才能得出讓自己放心的譯文。

  顯而易見,積累和運用常識,多數情況下可以減少查證和解釋工作,進而提高翻譯和交流的效率。

有“譯”說譯|建立政治領域英漢筆譯的『常識』

  譯文案例

  在法律領域之外,筆者還經常審校國際政治領域的材料。除了表達能力以外,譯文里不少問題出在理解上,其中不少屬于這一領域的常識。比如以下例子:

  【例一】

  原文:As one French officer, frustrated by the irresolution of his government toward the German kaiser's naval buildup, wrote, "Let us be economical but let us be honest …

  譯文:正如一位法國軍官因其政府對打造德國凱撒海軍的猶豫不決而感到沮喪,他寫道:“讓我們厲行節約,但也讓我們坦誠以待……”

  評述:『德國凱撒』實指威廉二世(Wilhelm Ⅱ,1859—1941,德意志帝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他對外推行爭奪世界霸權為目標和以艦隊為手段的“世界政策”,大力發展海軍。面對夙敵海軍的迅猛發展,法國則猶豫不決。譯者不知『凱撒』(Caesar、Kaiser、Tsar)一字在許多語言里都保留了統治者頭銜的意義,不僅德意志帝國的皇帝稱 Kaiser,俄國的沙皇采用的也是這一稱呼。此外,對于一戰前威廉二世打造大國海軍的雄心,譯者恐怕也不甚了解。

  審校:正如一位法國軍官所說的,德國皇帝大力擴張海軍,而法國政府卻猶豫不決,他十分氣惱,寫道:“我們是要厲行節約,但也得實事求是……”

  【例二】

  原文:Th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and the Battle of the Coral Sea were the culmination of events that had occurred during the peacetime of the 1920s and 1930s.

  譯文:早在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這段和平時期里,各種事件層出不窮,珍珠港事件和珊瑚海海戰便是其中最為登峰造極的事件。

  評述:按照譯文,似乎珍珠港事件和珊瑚海海戰發生于20世紀20、30年代。這里屬于語法和常識的雙重錯誤。語言上,occur 的主語應當是 events,而譯文錯認為 attack;常識上,1941年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是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決定撕毀和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12月,日本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美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珊瑚海海戰則發生在1942年,正因為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沒有葬身于1941年珍珠港火海,美日兩國海軍才有機會在太平洋西南部這片海域實施了戰爭史上第一次航母對決。譯者對1941年這一重要的二戰時間點缺少了解。

  審校:早在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和平時期里各種事件便層出不窮,最終爆發了珍珠港事件和珊瑚海海戰。

  【例三】

  原文:Even Pope Francis has joined the call for responsible AI.

  譯文:甚至連天主教會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都呼吁要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負責。

  評述:原文談的是人工智能(AI)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但從譯文看,貌似教宗也支持人工智能并呼吁推動這一技術的發展。常識告訴我們,宗教對技術的迅發展通常態度審慎,一般也反對發動戰爭,遑論推動智能技術用于開發殺人武器。譯文可能引發的這種解讀,不符合對宗教的一般了解。

  審校:甚至連天主教會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都呼吁發展人工智能要承擔道德責任。

  【例四】

  原文:After a generation of counterterrorism and counterinsurgency, the United States is once again focused on deterring state-on-state conflict and major theater war.

  譯文:經過一代人的反恐和反叛亂,美國再次專注于遏制州與州之間的沖突和重大戰區戰爭。

  評述:美國南北戰爭發生在19世紀,而原文談的是最近幾十年美國軍事戰略的變化,從雞飛狗跳地對付游擊隊,轉而重新重視阻止國與國之間爆發戰爭,扼制戰區級別的武裝沖突。如果譯者了解美國內戰的常識,就不至于把原文里的『國家』錯認為美國國內的『州』。

  審校:經過一代人的反恐和戡亂行動,美國再次專注于遏制國家之間的沖突和大規模戰區戰爭。

  【例五】

  原文:Though outwardly committed to the cabinet government approach and to serving as mediator and honest broker for resolving conflict between State and Defense, in practice MacFarlane often sided with Secretary of State George Shultz in policy disputes.

  譯文:雖然麥克法蘭表面上支持內閣政府的做法,還在國家和國防事務之間斡旋,扮演一位可靠的調停者,但在實際的政策糾紛中,他經常站在國務卿喬治·舒爾茨(George Shultz)一邊。

  評述:原文提到了喬治·舒爾茨(George Shultz),他是美國第六十任國務卿(1982年7月-1989年1月,Secretary of State)。國務卿負責外交事務,是內閣(Cabinet)成員,對總統負責。同屬內閣成員的還有行政部門的其他首長,其中包括國防部長(Secretary of Defense)。譯文顯然沒有搞清 State 和 Defense 實際所指,錯誤譯為『國家和國防事務』。這同樣屬于對美國國內政治缺少了解的常識性錯誤。

  審校:雖然麥克法蘭表面上支持內閣治國,而且還在國務院和國防部之間斡旋,但在實際的政策爭論中,他經常站在國務卿喬治·舒爾茨(George Shultz)一邊。

  關于建議

  常識不是萬能的,甚至有時會將人引入歧途,但多數情況下,常識可以大大提高正確理解原文的效率。興趣是獲得常識的有效保障。有了興趣,自然會主動了解相關知識。因此,培養興趣非常重要。盡管娛樂日益填滿我們的碎片時間,這一領域的年輕譯者還是應當主動建立對他國政治和國際關系的興趣,擔負起準確了解和有效表達的譯者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