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史上有五次公認的翻譯高潮,展現了一幅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的歷史畫卷,詮釋了翻譯作為跨越文化和語言障礙之橋,實現東西方思想與智慧互聯互通的巨大作用。

 

  近代以來,中國人重在翻譯世界,向先進國家學習。如今,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中國的文化、發展經驗和全球治理觀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三體》《射雕英雄傳》……一部部中國著作在海外走紅,翻譯中國、向世界介紹中國,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縱觀中國的翻譯史,有五次公認的翻譯高潮,分別是兩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文革”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以及改革開放至今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翻譯。這五次翻譯高潮展現了一幅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的歷史畫卷,詮釋了翻譯作為跨越文化和語言障礙之橋,實現東西方思想與智慧互聯互通的巨大作用。

 

  五次翻譯高潮


  兩漢至唐宋時期,由于佛經的大量翻譯,佛教文化得以與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相互碰撞,使得印度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天文、算術乃至語言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實現了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匯。這一時期的一批著名譯者不僅留下了傳世之作,還對后世的翻譯理論產生了持久影響。例如,延續至今的直譯意譯方法論之爭,在當時就分別有杰出的論斷。釋道安主張直譯,強調譯文不增不減,只是在詞序上作些調整;鳩摩羅什則傾向意譯,常對原文加以改動,以適應中國文體。


  明末清初,中國少數有識之士自覺睜眼看世界,積極加入由官方主導的科技翻譯活動當中,從而開啟了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觸。彼時,除李光藻、王征等中國有識之士外,西方傳教士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譬如,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了《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書籍,清初的薛鳳祚與傳教士穆尼閣合作,翻譯了一些天文和數學方面的書籍,使這些知識得以在民間傳播。


  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西學翻譯為中國文學、政治經濟學發展帶來積極影響,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林紓和嚴復。林紓與一些英美人士合作,翻譯歐美文學名著達160多部;嚴復更是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翻譯的《天演論》《原富》等著作啟智國人,其提出的“信、達、雅”翻譯標準至今仍為眾多譯者所推崇。


  “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前,《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剩余價值學說史》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搭載翻譯之舟進入中國人的視野。在文學方面,隨著白話文逐步替代文言文,東西方各國的優秀文學作品擁有了更多讀者,為世界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一時期的譯壇群星璀璨,陳望道、魯迅、胡適、梁實秋、林語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潛等,為進步文化的引進與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深刻影響了中國革命、中國新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至“文革”前,中國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翻譯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夯實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重要地位。這一時期的翻譯重點放在了翻譯東西方文學作品上,譯文質量普遍較高,涌現出一批翻譯名家。


  改革開放至今,自然科技、文學、藝術、社科、軍事、衛生等領域的先進理念,借助信息全球化和翻譯事業勃興的東風進入中國,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相結合,不斷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豐富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在此期間,譯者隊伍增長至數十萬人,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翻譯大軍,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堪稱首屈一指。


  縱覽翻譯世界的全過程,中華文化展現出“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質,通過不斷吸收外來先進文化,持續孕育著中華文化的最新優秀成果。

 

  新任務與新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翻譯的任務有了新的變化,不但要譯進來,還要譯出去,把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以及優秀文化介紹給外國人。


  改革開放以前,向世界翻譯中國的最優秀成果是《毛澤東選集》(以下簡稱《毛選》)的對外翻譯。多語種版本的《毛選》開創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著作以及重要文獻翻譯的先河,被翻譯界奉為圭臬,成為了向世界翻譯中國的標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向世界翻譯中國筑牢了強大的根基。


  以1978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全譯本為代表,《詩經》《楚辭》《西廂記》《史記》《離騷》、《資治通鑒》《長生殿》《牡丹亭》《老殘游記》《儒林外史》等中國經典文學作品陸續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了東方古國的文化底蘊。其中,著名翻譯家楊憲益與英國妻子戴乃迭的合作,不僅為后人留下了雋永清奇的翻譯作品,也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情感佳話。同時,在譯者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國產電視劇開始走出國門,《包青天》《還珠格格》《孝莊秘史》《甄嬛傳》《紅高粱》《媳婦的美好時代》等一批影視IP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和國家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中國故事不僅是一國現代化發展的“勵志劇”,更是解決全人類問題的“啟示錄”。國際社會迫切希望進一步了解、認知中國,這直接助推了向世界翻譯中國的持續繁榮。《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在海內外引發高度關注。這兩部著作被認為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總匯”,是詮釋中國道路最生動的“教科書”,是世界讀懂中國的“總鑰匙”。


  目前,世界翻譯中國的題材和語種都在不斷拓展。例如,中國的四大名著,除了英文版本,其他語種的版本也在陸續出版,未來還有可能翻譯成不同語種的童書在世界傳播。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幻文學作品、兒童文學作品和網絡文學作品,憑借外文譯著的精彩演繹,受到了眾多外國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向世界翻譯中國,我們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世界傾聽中國的時代已經來臨。經過翻譯從業者們的長期努力,向世界翻譯中國已取得長足進展,未來,要向更加復雜多變的世界翻譯好新時代的中國,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積極參與,以海外讀者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對外翻譯工作,不斷開拓創新、改進工作,才能向世界展示加真實、立體和全面的中國,更好地傳播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