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展“一帶一路”以來,中國與鄰邦之間的來往越來越密切,其中中泰兩國的交流更為頻繁,其實在一些方面泰國跟中國有相似之處,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語言溝通就成了中泰兩國企業之間的障礙,這也就促進了翻譯市場的發展,有數據顯示,自中泰建交以來,學習泰語的國人持續增長。那應該如何做好泰語翻譯呢?

泰語翻譯
 

  首先,泰語與其他語言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種分析型,孤立型語言,因為它只有元音和輔音,并沒有其他文字,這就意味著它的元輔音相拼就是文字,這和中文的區別非常大,在另一方面,泰語最難的不是它的書寫,而是發音,泰語的發音跟中文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對我們熟悉漢語的人來說,難度非常高,所以學習泰語一定要暫時拋下已有的漢語思維,否則很容易陷入誤區,最終也無法掌握泰語,更不要說做好泰語翻譯了。

  其次,有很多泰語比喻在漢語里雖然存在同樣意思,但是形象卻不同,如果強行直譯的話,不僅不符合漢語的習慣,也會讓聽眾覺得別扭,因此為了使譯文通順易懂,在翻譯時可根據中國文化靈活轉變,保存其比喻意思的同時,也能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這就要求翻譯人員必須對漢語和泰語的語法及句型有很深入地了解,不然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

  再者,我們都知道一種語言背后肯定會有相應的風情民俗,泰語也不例外,比如,在泰國得知朋友要結婚時,他們會問道:“你什么時候請吃喜糖?”這時翻譯人員無需逐字進行翻譯,只需要略作闡述地說:“請吃喜糖”,因為在他們心中早已達成這共識,但是有時候泰國人并不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在向他們翻譯本國文字時,可以適當做解釋,這樣不僅起到翻譯的效果,也會讓對方覺得佩服。

  最后,在做泰語翻譯的時候,如果發現直譯無法完整的表達原義時,可以通過保留其表達形式,尤其是翻譯泰語諺語或者成語時,比如有個泰語諺語直譯過來是“兩個意見要比一個意見好”,這樣看起來絲毫沒有諺語的味道,如果換成“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樣不僅忠于原文,而且也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因此在做泰語翻譯時,不能一味的死板直譯,可以適當采用典故,成語,這樣會使翻譯更加貼切生動。